生物肥料在中國生產,經歷了幾起幾落的發展過程,但從總體速度來看是較慢的。20世紀50年代大力推廣應用大豆、綠肥根際固氮菌。當時全國各地差不多每個縣都有菌肥廠。這個時期的生物肥料生產只求產量,不顧及質量,持續時間很短。
生物肥料
20世紀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,全中國許多地方又恢復生物肥料生產和推廣細菌肥料,大部分采用發酵生產。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,質量有了提高,但后來許多地方用爐灰渣替代草炭作吸附劑,產品質量下降,農民就不愿意使用了。這兩個階段的生物肥料生產有一個共同點——產品沒有嚴格的質量監督管理。20世紀80年代初,中國生物肥料生產及應用由于其增產明顯,品質改善、特別是對環保的特殊作用,又呈上升趨勢,開始出現了固氮、解磷和解鉀生物肥料極其由此演變出來的各種名稱各異,千奇百態的生物肥料。
還不斷有新的企業投入生產,有新的產品出現。國外生物肥料生產技術和產品也開始擁入中國市場,中國生物肥料的生產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。問題
1、生物肥料生產企業發展過快過多,但多數是小規模企業,作坊式生產,設備工藝落后,職工素質不高,因此生物肥料產品質量參差不齊,產品中的成分構成不科學。
2、生物肥料種類很多,但多數還是傳統的固氮、解磷、解鉀細菌,有的甚至還在用酵母菌,缺乏新型產品。菌株目標效能不穩定,配方不盡合理、抗逆性差。生物肥料本身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還不夠,科研人員相對不足。有些作用機理還不清楚,對土壤和作物的影響還有待于繼續研究?;A研究嚴重滯后于生產實際,生物肥料的推廣未能遵從試驗、示范、推廣的程序。
3、市場監督管理缺乏必要的條件,少數企業在宣傳上夸大使用效果,使用不正當經營手段,甚至生產假冒偽劣產品,給農民造成損失,降低了生物肥料的聲。管理不夠規范,國家雖然實行了登記證管理制度,但管理力度不夠,不少未登記的企業或產品甚至假冒劣產品還在大張旗鼓的宣傳,生產和銷售,片面夸大生物肥料的作用,把生物肥料當作是能醫治百病的“神仙水”。
4、對生物肥料的正確宣傳和引導還不夠,其好處和效果還沒有為廣大農民所接受,生物肥料在全中國肥料中所占的比重還不大。
5、生物肥料試驗設計的不合理、不科學,帶來試驗結果的不真實。檢測標準不科學,帶來了產品質量的不穩定和不真實。